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Delineating Disease From a Naturalist Point of View

Thomas Schramme這場演講是Macquarie UniversityCentre for Agency, Values, and Ethics (CAVE) 所舉辦的Defining the boundaries of Disease工作坊的開場,雖然主要在為Boorsian approach辯護,但談及的其他議題,也概括到了這場工作坊其他與會人員所關心的議題。

Schramme認為,當代醫療所遇到的許多問題可以透過Boorse的理論得到適度的緩解。Schramme將醫療場域分做三方,即「民眾」、「製藥廠」、「醫師」,在這個場域裡,每一方都有擴大解釋疾病的動機。對於民眾來說,如果小頭痛也可以被視作是疾病,那就可以依此向醫師要求處方,向公司請假或者是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對於製藥廠來說,如果本來不被視為疾病的狀態被定義為疾病,那就可以開發更多藥物,販賣更多藥物;對於醫生來說,疾病本來可以涵蓋的範圍如果可以加以擴大,那可以向政府單位請領的款項就更多了。這些誘因與近來「醫療化」(medicalisation)的趨勢不能說沒有關聯。

把疾病這個集合擴大,乍看之下好像也沒什麼不好,畢竟有病沒病早早吃要早早預防,好像也沒關係,就算是被過度診療(over-diagnose),對我們的身體健康也不會有所損害。但這也不大對,畢竟藥物對人體也是有傷害。(這一點在本場工作坊的另一場由Lynettte Reid所主講的Truth or spin? Disease definition in cancer screening有更深入的討論。簡而言之,其實從meta-analysis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乳癌篩檢其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防治乳癌手段。真正因此「防治」到乳癌的女性,其實遠比比「以為」自己有乳癌而去積極進行預防,犧牲了自己健康的女性還要少。這個問題很大一部分是來自統計法先天上的問題,有學過統計的大概會知道統計中有個type II error,這沒辦法消掉,只能想辦法用其他的方式檢驗,交叉再比對。從癌症篩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很快的瞭解到為什麼over-diagnose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Schramme認為,要避免這些問題惡化,最好的方式就是繼續使用Christopher Boorse在七零年代所提出的生物統計路徑。這個路徑可以很簡單的這樣描述:任何生物生於世上的目的就是生存與繁衍後代,如果一個個體的有某某功能(function)在跟其他屬於同一個參照組(reference group)的個體相比較後,在生存與繁衍上的預期表現遠遜於其他個體,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個體的這個功能有缺陷,就可以說他生了病。Schramme認為,這個說法可以給我們一個「客觀」的界定,人們不管有多大的誘因,都無法隨自己的心意改變疾病的定義與範疇。只要我們能夠妥善的應用Boorse這個理論,我們就可以建構一套客觀的疾病觀。medicalisation跟over-diagnose的問題也可以一併解消掉。

只是一如既往對Boorsian approach的討論,與會學者對於這套理論到底是否真的value-free還是有許多疑問。好比說,要怎麼選參照組?為什麼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可以自成一個參照組,可是近視的人不可以自己成一個參照組(如果可以的話,近視當然就不會被當作是一種不健康的狀態);這套理論的本質比較偏描述性,為什麼這樣描述疾病的說法,可以突然間蹦出規範性的力量,告訴我們要怎麼做?

Naturalists似乎永遠都逃不了這些質疑。

對這個題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面幾篇文章:
Boorse, 1977, Health as a theoretical concept

Kingma, 2007, What is it to be healthy?


Kingma是個很好的年輕學者,在這個領域發表了很多對Boorsian approach的批評,擲地有聲。我很喜歡她的東西,因緣際會有數面之緣,也滿喜歡她這個人的。

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An Observation on Junior scholars

Junior scholars often hate each other just because their genders are different.

Those with penis think they are playing an unfair game that favors those without penis because many job vacancies make it explicitly that only people without penis can apply for the vacancies. Even if the vacancies are open to people with penis and without penis, they quite often state that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a person without penis will be elected' (not erected!).

However, these policies do not make all people without penis happy. Some resent that with the embodiment of this type of policies, the academia is still full of penises, which is suffocating for these people without penis. Whenever these people without penis visit an institute that has more then 50% of its faculty with penis, they resent that 'See, a penis-dominant institute!' They are so busy to label the faculty with 'having penis' and 'not having penis' that they don't even care what sort of talents or great personalities lie behind those penises. Just like some misogynists, they don't really care what's in people without penis's brain--not having a penis is itself sufficient enough to tell whether one is suitable for a serious academic job.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寫絕了

上回去圖書館的導覽,去到最後負責導覽的亞裔職員問我有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在一樓大廳有看到莫言的書,我就問了我中文的書籍放在哪裡,可以到哪查閱。或許是因為只有我一個人去這個導覽,這位職員很熱心地帶我到目前因整修沒有對外開放密集書庫,告訴我哪裡有什麼,如果找不到,打分機給他他會幫我處理。我有點不好意思地跟他說我找不到金庸的小說,沒想到三兩下他就拉開正確的櫃子,讓我拿一本我到現在都還沒看過的鹿鼎記(另外一個還沒看過的是碧血劍,還沒看完的是倚天屠龍記)。

前陣子忙著讀文章,這幾天才想起手邊有本鹿鼎記可以起來翻一翻。我還記得以前跟瑞竹一起去上俠義文學時,老師講到金庸寫到了鹿鼎記以後就封筆是因為已經寫無可寫了。其實我當時是不能理解這樣的評語。韋小寶到底什麼本事,不是就一個耍嘴皮的人,為什麼寫到了鹿鼎記寫了韋小寶,就把武俠寫到絕處?


一看到韋小寶初遇茅十八的章節,這樣的疑惑就消失了。茅十八與天地會的幫眾約期比試,要較量武功,但他們多年苦練的功夫,比不上韋小寶撒石灰粉使人雙目失明。後面接續著的海大富、鰲拜等人,武功一個比一個還要高,但前者被毫無武功的韋小寶加重藥劑以致雙眼失明,後來也因此在與太后過招時受傷而死,後者則被韋小寶用計偷襲關入大牢,最後死在韋小寶從自家收刮而來的寶貴匕首之下。金庸這樣寫,習武的意義,好像徹底地消失了,似乎只有武林中那些講規矩、講道義,甚至有些冥頑不化的人才會認為拳腳上的真功夫有意義。這個武俠,還能怎麼寫下去呢?陳近南為了誓約而收了來路不明的韋小寶作為弟子,又令他當上青木堂香主,顯得迂,也讓人不禁想到,人生中確實有多少人僅只是基於機運而登上大位,其實沒半點本事,就如韋伯在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中所說的,在學術圈,你總是會看到一些沒你有本事但是位階卻比你高的人。鹿鼎記將這些現實拉進來,把武功與武林門派的侷限赤裸裸地展現出,讀者和金庸都無法逃進虛構的meritocratic world裡面,忘記現實世界裡令人不快的事。寫的實在,也確實寫絕了。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婦女互助會

受同學的邀請,上週去參加了一下「女性哲學家/學生會」,討論為什麼哲學界很少女性,性別比為什麼這麼失調等等的。其實相關的研究、討論我都看過了,對於「討論」為什麼會這樣,我其實沒有很大的興致。有點像是,與其「描述問題」不如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差異吧。

雖然算是一直都有在關心相關的新聞,而且我也覺得我確實有受過一些「不明顯」、「不張揚」的歧視,但我一直沒真的參加過這樣的活動,只是,不出我所料的,我大概半個小時左右就坐不住,就想走了,最後還是撐了一個小時......


「他們說認同我,因為我言行舉止比較像男生」、「有些男職員跟我說你真幸運,因為現在有性平法,女生比較好找到教職...」、「男老師說我講話太不果斷,太多『可能』、『也許』...」

其實這些事情我們都知道,都早就聽過了,聚在一起聽彼此傾訴這些事情,除了情緒上的宣洩以外,好像沒有什麼幫助。而且,沒看過彼此寫出來的文章,說真的,除了給拍拍以外,無法真的知道是不是真的被男老師誤解、被男老師用男性觀點歧視,還是說,其實寫出來的東西真的差強強人意,需要改進。最大的問題是,傾訴完後,日子一樣要過,什麼都沒改變。

有次聊天,唸物理的女性朋友跟我說,參加過幾次辦給女性科學家的這種拍拍大會,覺得真的很沒意義,跟大家說自己被騷擾等等的不好經驗,在場的女性前輩也無法真的給什麼意見。衣服都已經穿得很保守了,也沒有露腿露胸,還是一直被騷擾,這是要怎麼辦?不能怎麼辦!

這種參加拍拍大會的浪費時間感,今天一個小時就覺得夠了。難怪朋友現在不大參加這種拍拍會,也不是很推薦我參加這種活動。

可能我「太男性化」?可能我被沙文主義洗腦而不自知?不管如何,我總覺得與其討拍拍,不如好好做自己的研究,在這個既有的體制下,讓人沒法說什麼話。與其跟大學部的學生分享被男性職員說自己是因為性別而拿到教職,不如好好的關心學生,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幫助她們有傲人的表現,引薦她們對女性很友善的老師。對女性友善的老師有男有女,找女性指導老師也未必真的比較好。坦白說我覺得我現任的指導老師(男)比我前任的指導老師(女)待我還要好上許多。


我並不是說女性學者在哲學中underepresented的問題不重要或者是沒意義,我批評的是舉辦這樣的「互助會」除了幫助部分女性學生、職員宣洩負面情緒以外,實質上沒有太多的幫助。Helen Beebee等人所進行的調查,相關單位在政策上的努力,我認為是非常有建設性,非常值得讚賞的。

結果,我還花了時間在抱怨沒意義活動的沒意義文章,實在是,太沒意義了。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A Young Patriot / 少年小趙


少年小趙這部紀錄片滿有意思的。整部片的起源其實是來自於街上的巧遇,導演杜海濱在街上遇見了小趙,覺得這個搖旗吶喊的小子很有意思,便決定要跟拍小趙,記錄他的轉變。

這部紀錄片沒有底本,但我猜想,杜海濱大概是人生閱歷豐富,理解山西的孩子單純,也能預見這樣的孩子離開了家鄉以後,會遇到許多衝擊自己既有價值體系的事件,所以沒有腳本,只是如此跟著小趙三年,也能拍出一部反映當下 許多中國年輕愛國主義者的困境。曾經堅信什麼都是黨給的,沒有黨就沒有家、沒有新中國,所做的一切都應該報效父母、報效國家、報效黨,到了紀錄片的後期,卻經歷到家鄉被迫拆遷,親眼見到年邁的祖父母受到多大的驚恐,以為自己可以記錄下一切,可以拿去告官抵抗,但其實都是徒勞。片中最後他說,愛國主義只是泛泛,是空的,是有權的人拿來操弄的。曾經的愛國主義者,短短三年內,就成了憤怒的青年,憤怒,但也什麼也無法改變。

透過紀錄片來紀錄這樣的「預見」,某種意義上也是極其殘忍。從第一個段子中,小趙給問起為什麼參加愛國學生運動(比如說保釣),小趙回答是在效仿五四,對於單純的他來說,學生有他的純潔性在,學生運動是純然的反貪、反腐、愛國,是每個學生都該加入的。但被問起怎麼看八九學運(也就是天安門事件)時,小趙有點遲疑,因為他知道的不多,他只知道那是學生運動,只知道好像那些學生之後「工作不大好找」,並不知道實情。杜海濱問了小趙這樣的問題,肯定是早就預料到,單純的愛國青年將在日後幾年內,不斷遭遇到信仰打擊,發現自己信奉的愛國主義其實根本是個虛幻的事物,自己只是被操弄的螻蟻。杜海濱沒有直接了當的打擊小趙,沈默地,甚至可以說是冷血地,在旁記錄著他早已預見的信仰崩塌,記錄愛國愛黨的小趙,怎樣被共產黨親手摧毀,變成不相信改革理想的憤青。


影片放映過後,有個很簡短的提問時間,有洋人問到拍攝時有沒有遇到阻饒,電影能否在中國放,如果不能,這部電影是不是主要是為了國外觀眾而拍?

第一個問題,拍攝時其實都沒有問題,但第二個問題,這部片子確實沒有獲得在中國的放映許可,華人世界中目前預計會在香港與台灣播。但是,不能在中國上映,不代表就不是拍給中國人看的。相反的,這部紀錄片就是要拍給中國人看的。杜海濱說,其實就算可以在中國上映,他也不覺得會有太多人到電影院看,但他還是想拍,想做個紀錄。

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我覺得很有意思。這種常被說是「揭瘡疤」的紀錄片,洋人似乎常常會以為是拍給自己看的,但其實看分鏡,有一些鏡頭不是中國人(或者說,會中文、在中文世界長大的人)其實不會有所感受。洋人似乎常常會有種,世界上的不公不義都給要由洋人來拯救導正,忘了其實最瞭解,最渴望改變的,往往是居住在那些土地上的人。



記於墨爾本國際電影節,2015/08/15放映後
(此片日後會在台北放映,或將參加金馬獎)

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常識教育之The Checkout




昨天跟朋友一起吃飯(螃蟹大餐),吃完後開始玩朋友剛買的三爽智慧電視。這智慧電視,非常厲害,可以看類比也可以看數位,銷售人員說還有支援到4K畫質(但問題是家裡沒有4K片源啊!),除此之外,還可以下載各式各樣的程式,我們前幾天就在電視上玩數獨完了一整個晚上(蠢)。但是這個電視太智慧了,以至於明明出去吃formal的話,名牌都要寫Dr. 的我們(好啦,其實我還在on my way to my Dr. title...)完全搞不懂這電視到底要怎麼活用,一直像愚蠢的屁孩一樣亂按遙控器、在沙發上滾來滾去......

昨天這個螃蟹大餐的機緣,多了其他軍師,我們又開始了探索智慧電視之旅。就在搞不清楚到底哪個程式是可以免費stream影片,哪個是要付費的混亂之中,我們在Iview上發現了ABC TV製播的The Checkou這個節目。這個節目有一點點像流言終結者,但其實又不像流言終結者。以我們昨天看的那集來說,節目主調是用各式各樣非常好笑又好理解的方式告訴觀眾「真相」。


節目的第一個緞子是在講減肥瘦身產品Detox。 這個產品超貴,一個禮拜的療程就要八十五塊澳幣,就算是現在澳幣大跌,兌台幣若為二十四塊,那折合台幣也要兩千多塊。只是,貴也是貴得有道理,蕾哈娜用過也說讚!網路上的評價也都是「真人」貼出的「真的」評價,有經過ACCC(我翻作:澳洲消基會)認證喔!結果節目打去查證,其實根本就沒有這些事情。除此之外,宣稱有檸檬在產品裡面,但怎麼找也找不到呀!(一位歇斯底里的演員拿了一包又一包產品,看一看成份、搖搖頭,把產品往後丟,最後什麼都沒有!)。另一個段子則是在說「低卡」啤酒,很多人都想要喝啤酒之餘不用擔心發胖的問題,所以~低卡啤酒,自然就變成了最佳選擇不是嗎?但是!低卡啤酒到底跟一般啤酒差多少?節目用了某牌的正常啤酒與低卡啤酒做比較,發現低卡啤酒少了四十五大卡。四十這是什麼概念呢?一根芹菜的概念。一根芹菜的差異值得我們多花那些錢去買低卡啤酒嗎?談到這幾年車廠一直在推廣的「智慧車鑰匙」,節目用很有名的犯罪遊戲(?)GTA當梗,介紹過往車輛失竊的數據(對,就是節目主持人被馬賽克臉角色揍、車子被馬賽克臉角色拿機關槍打到爆炸),幫助大眾了解車廠推廣這個技術的背景後,再轉而提出一些「車廠不願告訴你的智慧鑰匙的真相!」。比方說,如果你開的是audi,如果你很衰,智慧鑰匙壞了,那你可能要等兩三天才有新鑰匙,因為鑰匙要從德國坐飛機到你的現居地......

我滿佩服這個節目的製作人。挖掘這些需要澄清的「迷思」並不是那麼難,網路上到處都有熱心的人撰寫這些科普文章,也有很多法律背景很厲害的網友會幫大家找到合約中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找到這些迷思之後,要能用一般大眾也可以理解、還會想要一直坐在電視機前面觀看的呈現手法教育大眾,這就真的很難了!

看著看著,我就到想粉塵爆炸以及其他只要稍微動點腦筋就可以理解的事情。這些東西雖然沒有那麼顯而易見,大眾也未必有那麼多時間去當鍵盤柯南到處辦案、揭穿傷人的話術,但只要有個節目願意用類似的手法去製播這種節目,或許就能避免八仙樂園的慘劇了吧。因為當大眾知道這樣的活動安排有多麼危險時,這樣的活動自然就會因為缺少參與者而無法舉辦。

相關連結
The Checkout: http://www.abc.net.au/tv/thecheckout/
(我昨天跟朋友一起看的是episode 11)

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政治的、太政治的——課綱微調

課綱調整,本來就是極富政治性。有的反對課綱調整的人認為,用「光復」取代「接收」怎麼對呢?這想法太不對了!這個情緒,當然可以理解。但我也可以想像,當時的台灣應該真的有許多人真心誠意地認為這是「光復」而不是「接收」。問題在於,「光復」這個動詞預設了一些價值在裡面,如果我們想要儘可能地保持中立,或許改採國民政府「來」台,會比光復或接收都還要好。因為國民政府確實是來到了台灣,覺得他們是「據台」的,可以繼續如此覺得(比方說長期受到各個政權打壓的原住民朋友,大可說荷蘭、西班牙、鄭成功、清朝、日本、中華民國,通通都是「佔據」他們土地的可惡政權),覺得是「治台」的,也可以繼續強調國民政府的貢獻(這幾天常跟馬來西亞華人朋友聊天,真的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啦...沒必要說國民政府完完全全沒有好的一面,這也不大對。世界本來就很複雜,很少人、事、物是全然的好或是全然的壞)。這樣調整的政治性在於,儘量避免宣稱哪個觀點才是正確的觀點。而教育部的調整,卻是往「一定是這樣的觀點」才是正確的觀點調整。


我的好朋友狸貓在他的臉書上提到:


「李鴻章曰:鳳、岫、金、複、海、蓋一帶,宋明以來本朝鮮屬地,我朝未入關以前所得,臺灣則鄭成功取之荷蘭,鄭本日產,康熙年間始歸我版圖。。今日人乘勝據朝鮮,遂欲兼併其地,事非偶然。

--《欽差大臣李鴻章奏中日會議和約已成折》

之前我家教學生問我黑箱課綱的事情,我問他一個問題,為什麼是鄭氏"治"台,但日本卻是日"據"時期。他跟我說因為鄭成功來自大陸,但日本人不是,好一個黨國洗腦教育成功(他已經快30歲,外省第三代,老爸每天在看中天新聞、中國時報)。我就說,首先鄭成功有一半的日本人血統(他老媽田川氏是日本人),鄭成功在六歲之前住在日本,日本人基於鄭成功有日本血統,統治台灣的時候,還把台南延平郡王祠被改為開山神社。而且,為什麼來自中國的統治者就是"治",而來自其他地方統治者就是"據"?這是標準的漢人中心主義思想。人家原住民可未必這麼想,漢人與日本人對他們來說都是外來統治者。

這史料的有趣之處在於:甲午戰爭後,日本要求割地台灣,李鴻章無奈,只好替自己辯解說,反正大清國得到台灣是取之於鄭成功,而鄭成功是日本人(鄭本日產),現在日本人拿走,並非偶然。」




這段話顯現,其實到底要怎麼詮釋,用哪一些字,真的是看主事者要怎麼想。我雖然認為歷史教育難以真正做到完全中立,但是儘量不要讓國家機器灌輸一套特定的價值觀,「教育」學生如何「正確地讀歷史」,是我們都該努力去做的。一張圖片,要怎麼詮釋,有好多種方式。


1938年10月5日,希特勒的軍隊「接收」蘇臺德,當地居民「歡心」迎接納粹政權,類似的歡樂也出現在奧匈帝國等地,但當下的喜悅,跟之後當地居民如何看待這個政權,未必一致。一幅台灣島上的漢人揮舞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歡喜迎接國民政府,跟之後他們認為是真正的「被光復」還是再次「被殖民」,不管是怎麼想,其實都不衝突。人性的幽微,政治的詭譎,很難用單一的視角去捕捉。所以不管是大中國思想,還是完全排除來自中國那片土地(地理名詞的意義)的文化影響,還是只要是非漢人外來政權都是好棒棒的觀點,我覺得都不是很好的切入點。我對課綱微調的質疑,大體上也是落在這些幽微的「評價」性字眼。只是網路上的討論似乎泰半預設對方不是全盤接受或是全盤否定,不是非常有意義的討論。





開心迎接納粹部隊的蘇臺德(Sudetenland)人民



歡欣迎「王師」的台灣漢人們。還不知道大難將至。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Toefl 整合寫作完全攻略

在一開始接觸托福寫作時,很多人都不大知道到底寫作的重點在哪邊,也不知道要如何透過一開始要先讀的文章幫助自己深入了解聽力部分的資訊,因此一直無法將寫作分數提高。

首先,先來從托福的官方解說來瞭解一下這個部分吧:


• that their response will be evaluated for content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and for appropriate use of language and sentence structure

• that their response should show that they understand the major ideas and important information in the passage and lectur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nd 

• that “This writing task is not asking for your opinion; it is asking you to give an answer, in an organized and well-written wa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in the passage you read and short lecture you heard.” 

• that typically an effective response would be 150-225 words

整合寫作評分的第一個重點是是以考生的回答是否「精確」以及「完整」來評分。也就是說,如果你漏聽了什麼資訊而沒有寫上去,很有可能就會因此失分。另一個評分重點則是在文句的使用上,如果千篇一律,都只是使用一樣的文章結構,那也無法拿到高分。

第二個重點則是考生寫出來的文章能不能顯示出考生真的知道閱讀與聽力的「重點」在哪邊,這兩造間的「關係」又是什麼。也就是說,考生是不是有能力抓到:
一、文章中的三個論證的前提、推論、與結論
二、聽力如何攻擊這三個論證(否定前提還是否定推論?)

此外,第三點也提到了考生需要注意,這個整合寫作一點也不在意考生個人的意見,反而,考生寫了自己的意見(這個論證太爛了!應該聽我的~)可能會失分。這是因為,這種整合寫作只是要求考生整合出寫作與聽力提到的訊息,並不是問考生的意見。提出自己的意見反而變成了離題。

最後一點則是整合寫作大概多少字,托福的官方說法是150-225個英文字。這並不是說,湊到了這樣的字數或者更多就可以拿到高分(不然你也可以複製貼上我好帥五十次,看會拿幾分),而是說,如果你真的寫到了閱讀與聽力的重點,並且解釋清楚聽力與閱讀之間的關係,那你最少最少要有150字。當然,寫的越細緻就會越多字,字數超過他的建議字數並沒有關係。


初步了解這些以後,那我們可以怎麼見招拆招呢?
首先我們要先瞭解一下所謂的論證是什麼。一般而言,論證不會是以一種「地球是上帝創造的!」這樣的形式出現,括號裡說到的,其實是一種宣稱、斷言。論證一般而言,會有前提與結論,我們可以透過邏輯規則、判斷其前提是真是假來瞭解一個論證是否有效、是否健全(這邊不是在上基本邏輯課,所以就不再繼續說下去了。)。

好比說:

前提一:如果是人,就會死
前提二: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蘇格拉底會死

根據基本的邏輯推論,如果前提一、前提二都是對的,那我們可以推論結論是對的。
如果你不滿意,當然,你可以攻擊這個論證。你可以否定前提一,宣稱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死,這中間的「如果…就會」中間並沒有這麼緊密的關聯(哲學術語來說,就是「如果」所帶到的條件,並不是「就會」怎麼樣的「充分條件」),這就是我先前說的,你可以透過攻擊「推論」來反駁別人的論證。如果你不想攻擊前提一,你也可以攻擊前提二,宣稱蘇格拉底不是人,如果蘇格拉底不是人的話,那當然,我們就不能肯定的推論出「蘇格拉底會死」這個結論,我們也無法知道這到底是真是假。

我們就繼續拿托福官方範例來當例子吧!

In many organizations, perhaps the best way to approach certain new projects is to assemble a group of people into a team. Having a team of people attack a project offers several advantages. First of all, a group of people has a wider range of knowledge, expertise, and skills than any single individual is likely to possess. Also, because of the numbers of people involved and the greater resources they possess, a group can work more quickly in response to the task assigned to it and can come up with highly creative solutions to problems and issues. Sometimes these creative solutions come about because a group is more likely to make risky decisions that an individual might not undertake. This is because the group spreads responsibility for a decision to all the members and thus no single individual can be held accountable if the decision turns out to be wrong. Taking part in a group process can be very rewarding for members of the team. Team members who have a voice in making a decision will no doubt feel better about carrying out the work that is entailed by that decision than they might doing work that is imposed on them by others. Also, the individual team member has a much better chance to “shine,” to get his or her contributions and ideas not only recognized but recognized as highly significant, because a team’s overall results can be more far-reaching and have greater impact than what might have otherwise been possible for the person to accomplish or contribute working alone.

讀完這篇後,我們會發現,這篇文章提到的「論點」,都是在支持「團隊合作好棒棒」這個結論。

第一個論點著重在多樣化的專業背景:
前提一:如果有團隊,就會有不一樣專業的人。
前提二:如果有不一樣專業的人,就可以快速應對不同的事情。
前提三:如果可以快速應對不同的事情,就可以有好棒棒的工作效率
結論:團隊合作好棒棒

第二個論點則是專注在解決問題上:
前提一:如果有團隊,就會有不只一個人參與解決問題
前提二:如果不只一個人參與解決,就會分散應當付的決策責任
前提三:如果責任分散了,團隊成員就會更勇於做出比較冒險的好棒棒決策
結論:團隊合作好棒棒

第三個論點則是以展現工作表現為賣點:
前提一:如果有團隊,就有人可以幫忙一起實現自己的決策
前提二:如果有人可以幫忙一起實現自己的決策,就會讓自己覺得很爽工作效率高就能好棒棒
前提三:如果有人可以幫忙一起實現自己的決策,會可以集合眾人力量,達到超過個人計畫所能發揮的好棒棒成果進而大放光彩
結論:團隊合作好棒棒


那聽力部分怎麼說呢?


(Professor) Now I want to tell you about what one company found when it decided that it would turn over some of its new projects to teams of people, and make the team responsible for planning the projects and getting the work done. After about six months, the company took a look at how well the teams performed. On virtually every team, some members got almost a “free ride” ... they didn’t contribute much at all, but if their team did a good job, they nevertheless benefited from the recognition the team got. And what about group members who worked especially well and who provided a lot of insight on problems and issues? Well...the recognition for a job well done went to the group as a whole, no names were named. So it won’t surprise you to learn that when the real contributors were asked how they felt about the group process, their attitude was just the opposite of what the reading predicts. Another finding was that some projects just didn’t move very quickly. Why? Because it took so long to reach consensus...it took many, many meetings to build the agreement among group members about how they would move the project along.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ere other instances where one or two people managed to become very influential over what their group did. Sometimes when those influencers said “That will never work” about an idea the group was developing, the idea was quickly dropped instead of being further discussed. And then there was another occasion when a couple influencers convinced the group that a plan of theirs was “highly creative.” And even though some members tried to warn the rest of the group that the project was moving in directions that might not work, they were basically ignored by other group members. Can you guess the ending to *this* story? When the project failed, the blame was placed on all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

在一開始,聽力部分的講者就說了閱讀部分的推論有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free-rider的問題,基本上就是挑戰了上面提到第一個論點所說的的有很多人的話工作就會比較有效率。人多,工作不一定有效率。申論:因為有的人可以當團隊的寄生蟲,什麼事情也不做也可以以「團隊成員」的身份拿到好處。

第二個問題則是決策時間,他挑戰的是第二個論點中的人多就可以比較產生有創意的、冒險的解決方案。人多,不一定就比較能快速解決問題。申論:人多口雜,要達成共識就要很久了。

第三個問題則是有影響力的人對團隊可能造成的傷害,他挑戰的是第三個論點中的跟其他人一起工作的話,可以透過讓別人執行自己的計畫獲得成就感,進而有更好的工作效率。在團隊中,不見得每個人都有一樣的機會一展長才。申論:有些人會汲汲營營的要當「領導人」,這些人很可能會很武斷地說別人的點子都不好,自己的點子最有創意,反而將團隊推向失敗的懸崖。


我們可以充分地看到,聽力部分的內容,都是依照閱讀部分的論證去進行攻擊。在這篇範例中,聽力部分其實沒有說閱讀部分的推論通通都是錯誤的,而是說閱讀部分少考慮到了很多因素。也因此,寫作的重點就在於如何說明聽力部分對閱讀部分的反駁。事實上,仔細看一下托福官方網站的範本,整合部分的寫作指示不是別的,就是:Summarize the points made in the lecture you just heard, explaining how they cast doubt on points made in the reading. 另外一點重點是,閱讀部分的文章在聽力結束以後,依然會出現在螢幕的左側讓考生參考,如果考生一直寫閱讀部分的東西而沒有討論聽力部分是怎麼反駁閱讀,那分數當然不會高(都放在螢幕上給考生看了,考生如果這麼做,充其量只能說很會換句話說,而不能說真的理解了聽力內容。)

我們也可以從官方範文中的範例答案知道,要拿到好成績真的不可能寫不到150字,兩篇benchmark為5的範文分別有242, 299個英文字。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可能是因為ETS太懶惰了,一直都沒有將官方範文更新,其實現在的整合寫作,閱讀的部分一定是分列為四段:簡介、論證一、論證二、論證三。而聽力部分也是依序攻擊論證一、論證二、論證三。所以,只要在閱讀時可以先抓出論證的推論重點,聽力部分就能守株待兔,馬上掌握關鍵申論。

我們以TPO22來做範例
(其他請參考這個線上的整合寫作題庫:http://www.51pigai.com/tofel-essay-simulation/toefl-tpo22-integrated

第一段就是在介紹乙醇燃料,然後用however帶出乙醇作為燃料也是有很多人在批評
Ethanol fuel, made from plants such as corn and sugar cane, has been advocated by some people as an alternative to gasol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many critics argue that ethanol is not a good replacement for gasoline for several reasons.

第二段馬上利用主題句說出第一個批評:全球暖化
其中的推論重點在於:燒乙醇還是會有二氧化碳,因此沒有比傳統石油好
First, the increased use of ethanol fuel would not help to solve one of the bigges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gasoline use: global warming. Like gasoline, ethanol releases carbon dioxide into the atmosphere when it is burned for fuel and carbon dioxide is greenhouse gas: it helps trap heat in the atmosphere. Thus, ethanol offers no environmental advantage over gasoline.

第三段也是馬上在主題句引入批評:減少動物糧食
主要論證建構在:乙醇是用動物的食料製造如果要做乙醇就不能給動物吃,要給動物吃就不能做乙醇,所以乙醇會跟動物競爭資源,減少動物糧食
Second, the production of significant amounts of ethanol would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amount of plants available for uses other fuel. For example, much of the corn now grown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used to feed farm animals such as cows and chickens. It is estimated that if ethanol were used to satisfy just 10 percent of the fuel needs in the United States, more than 60 percent of the corn currently grown in the united stated would have to be used to produce ethanol. If most of the corn were used to produce ethanol, a substantial source of food for animals would disappear.

第四段當然還是馬上透過主題說名批評:太貴
論據在於:目前的乙醇燃料要政府補貼才有競爭力,要是政府不補貼了,乙醇燃料就玩完了。
Third, ethanol fuel will never be able to compete with gasoline on price. Although the prices of ethanol and gasoline for the consumer are currently about the same, this is only because of the help in the form of tax subsidies given to ethanol producers by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These tax subsidies have cost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over $11 billion in the past 30 years. I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were to stop helping producers in this way, the price of ethanol would increase greatly.

聽力部分的結構也非常相似:開頭、論證一、論證二、論證三

開宗明義就說乙醇其實還是很不錯的替代品
Ethanol actually is a good alternative to gasoline, although you just read three reasons why it’s not a good alternative, not one of these three reasons is convincing.

論證一:不會加劇全球暖化
不否認燒乙醇會有二氧化氮,但指出文章少考慮到其他因素,亦即乙醇燃料的原物料生長時會吸收二氧化碳。因為生長時會吸收,所以總碳排還是比燒傳統汽油好。
First, the increased use of Ethanol fuel will not add to global warming. It’s true that, when Ethanol is burned, it releases carbon dioxide into the atmosphere, but as you read, Ethanol is often made from plants such as corn. Well, the process of growing the plants counteracts this release of carbon dioxide. Let me explain. Every growing plant absorbs carbon dioxide from the air as part of its nutrition. So growing plants for Ethanol production actually removes carbon dioxide from the atmosphere.

論證二:不會跟動物競爭食物
否定閱讀中的大前提,也就是做乙醇燃料的東西跟動物吃的是一樣的東西。乙醇燃料用的其實是動物不吃的。
Second, large scale production of Ethanol doesn’t have to reduce the sources of food for animals. That’s because we can produce Ethanol using cellulose, cellulose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plants’ cell walls, and you’ll find most cellulose in those parts of plants that are not eaten by animals. So, since we can produce Ethanol from the plant parts that aren’t eaten, the amount of animal feed that is available will not be reduced.

論證三:價格不會永遠那麼貴
不否認現在需要補助,但指出那也可能「只是現在」。未來只要越來越多使用者,就能刺激產能,就能促使價格下降。
Third, in the future, Ethanol will be able to compete with gasoline in terms of price. It’s true that government subsidies make Ethanol cheaper than it would normally be, but this support won’t always be needed. Once enough people start buying Ethanol, Ethanol producers will increase their production of Ethanol. Generally, increased production of products leads to a drop in its price. So the price of Ethanol will go down as more of it becomes available. Studies show that, if Ethanol production could be three times greater than it is now, the cost of producing a unit of Ethanol will drop by forty percent.


這樣的「標準化」題目,使得托福的整合寫作其實比想像中的要來得容易很多。只要把握著「永遠只有三個論證」、「聽力永遠都在攻擊那三個論」這兩大重點,透過簡單的邏輯分析,我們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就可以將一個一個邏輯段落標記出來,等到聽力的時候,馬上將攻擊的重點標記上去,這麼一來,就能很輕鬆地達成這個大提的寫作指示了。

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為什麼不需要追求標準腔&如何改善口語表達

很多人常常覺得自己英文不好就是因為沒有講得像美國人或英國人,但其實這不對。


試試看這個猜腔調遊戲吧!

ok, 試完了嗎?


你應該已經發現,其實就算是英文母語人士,他們說的腔調也各不相同。但即便是如此,他們的英文還是很好聽懂、很好理解,跟很多台灣人的英文不大相同。

這其實是因為,問題根本不在腔調,而所謂的「標準腔」其實根本就是人為去規定的政治產物。台灣人的英文之所以常常會讓人覺得難以理解,更大的原因是出在發音錯誤以及在不該停頓的地方停頓。


考慮一下下面這幾個例子:

rap vs. rape
gam vs game
think vs sink

然後試著說:

I think many people see rapping as a form of game.

想一下你說的跟下面這句的差異:

I sink many people see raping (rape的進行式) as a form of gam.

如果沒有,那也難怪有時一講到'I like rap music'時,聽到的人會眼睛張大問你說你說什麼再說一次,因為你很可能把'rap'的音發成'rape',造成聽者極大的困惑。


另外一個常見的原因是斷句。很多人講話因為緊張,就會在很奇怪的地方停頓。

如果今天有句話是這樣:

I went to a very nice cafe yesterday with my friends.


你不應該突然在我標示的下面這幾個地方頓:


1. I went to a very nice cafe yesterday with my friends.
               ^
因為went to是一個基本的動詞的意義單位,突然斷會讓聽眾很困擾


2. I went to a very nice cafe yesterday with my friends.
                         ^      ^      ^
a very nice cafe是一個意義單位,既然他都是一個「意義單位」了,你怎麼會斷斷續續的說他呢?

3.  I went to a very nice cafe yesterday with my friends.
                                                                                   ^    ^

with my friends是用來補充說明前面的I went to a very nice cafe yesterday這件事情,跟誰一起,我們講中文不也是會連在一起講不會斷?


比較ok的斷句方式應該是這樣:

I went to a very nice cafe yesterday with my friends.
               ^                               ^                 ^


在不應該停頓的地方亂停,其實才是為什麼很多人參加托福或是雅思之類的考試,在口說部分無法突破的原因。



改進的方法也很簡單,首先就是矯正發音。



其實台灣人之所以會有台灣槍、發錯音,大部份的狀況是因為用嘴巴、舌頭的方式其實還是用「講中文」的方式在講英文

舉例來說,這就像是用打排球的跑跳方式來打籃球,雖然一樣都是在運動(講話),但是需要的技巧、運動到的肌群大不相同


這個網站最大的特色就是他有個嘴巴剖面圖,讓你看看那個音到底要怎麼發才對


此外,她還有真人嘴型示範,讓妳在學的時候可以對照一下外國人的嘴型跟自己的嘴型的差異,達到矯正的效果




這本輕薄短小的書是台灣人寫的,整理台灣人常常「發錯」的音,並且用台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教導台灣人要怎麼矯正。

比方說台灣人常常會把  lake, like, cake, game, pain這些字的母音念太短,他就用對照的方式讓你知道其實那樣念真的錯了


然後,你可以用Tongue Twister(繞口令)、跟讀影片中的台詞等的方式,幫助自己習慣英文斷句的方式。

你可以上網查詢英文繞口令讓舌頭多多運動,或者是自己編一些繞口令針對你的問題改善。下面這些是我編的或是改編的繞口令。

TH & S & L
Keith has a seal from the north of the Nile. 

She sells shells at the sea shore near Shelly's little shelter.

R & L
all over the world

stop working, go walking

a single word cannot shape the world




這個網站可以直接放慢、加快影片,還都有英文字幕,可以讓你一邊看影片一邊練習跟著念英文,非常的實用


BBC的節目會放在這個網站上一兩週之後下架,只要可以讓這個網站以為你是在英國境內,你就可以免費使用(如chrome有個extension叫hola,用它就可以更改ip。)。每個節目都有字幕。這個比Voice tube好的地方是在於他有辯論性的節目以及時事性的節目,可以用強度更高的方式鍛鍊自己的聽力之外,還可以關心時事(台灣的媒體沒救了)。



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IELTS 與 TOEFL 比較

很多朋友問我,這兩個考試哪個比較容易「拿高分」,雅思的7.0跟TOEFL的110哪個難等等的問題,被問的有點煩了,所以決定打一下比較。

下面我將會先分別介紹這兩個語言考試的聽說讀寫考試架構,最後做總結,如果想要直接看總結,可以直接end(誤)。

____________________

Listening

雅思
架構:四個sections
考試時間:三十分鐘

內容:
可能是顧客與服務人員在討論服務內容為何、老師或是館員介紹課程或是設施內的設備等等的內容

考試方式:
三選一選擇題、複選題(如五個選項中選三項)、搭配題(類似連連看)
文字填空(最常見的雅思考題)

托福
架構:三個sections加上永遠就是那幾題的沒意義經典加試
考試時間:除去經典加試,約莫半小時

內容:
主要為老師授課內容、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兩人討論(如作業該怎麼改善等)

考試方式:
通通都是四選一單選


從聽力部分來說,托福比較容易拿高分,理由很簡單:
讓我們先假設,這兩個考試的聽力內容難度差不多,所以同一個受試者去參加托福或雅思,聽得懂的內容都差不多是那樣。

BUT! 人生就是這個BUT!
由於雅思非常喜歡文字填空,受試者必須要把聽到的內容「拼寫」到答案卡上,要是聽不懂、聽得懂但來不及反應(比方說來不及寫一整串的信用卡卡號)、熊熊忘了怎麼拚、會拼可是不小心忘記複數的時候名詞後面要加一個陰險狡詐的...s...那那一格的分數就丟了,再也回不來了。

那托福呢?come on...就算你真的聽不懂,你永遠都可以用四選一猜一個,你甚至可以用常理去刪去部分選項,把得分的期望值往上拉高。

從這個方向講,我會說雅思比較難透過「考試技巧」拿高分。

______________
Speaking

雅思
架構:兩個sections
考試時間:十幾分鐘

內容:
第一部分都是問跟受試者有關的問題,像是從哪裡來、喜歡的天氣、喜歡大城市還是鄉村慢活等等的問題。

第二部分是針對一個問題,受試者必須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理由,在一分鐘之內準備一個約莫一分鐘的答覆,考官會針對這個回答繼續問相關的問題(並不會太刁鑽,很正常的對話)。

考試方式:
一對一口試,受試者如果聽不懂可以請考官澄清考題,每一題沒有明確的時間限制,考起來像是跟外國人對話而已。


托福
架構:六個sections
考試時間:約莫二十多分鐘

內容:
第一第二部分準備時間15秒,答題時間45秒
考題為詢問受試者的喜好、對議題的意見(如最喜歡的節慶、認同小班課比大班課好嗎?)

其後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題,準備時間30秒,答題時間60秒
第三題中會有份約一百多字的短文,內容為校園有關的某項公告、建議,讀完後會有一男一女開始討論該短文的聽力。考生需要總結這兩邊的資訊,說明他們怎麼支持或是反對那項公告、建議。

第四題中會有份約一百多字的短文,內容為某個學術概念,讀完後會有一個老師針對那個概念的解說,通常都是會給一個例子來說明。考生需要總結這兩邊的資訊,說明老師如何透過例子解說那個概念。

第五題中會有一男一女針對某個困境做討論,其中一人會提出兩個解決方案,另一人會打槍那兩個方案。考生需要說明那個困境是什麼、總結兩個方案、指出哪個方案比較好。

第六題中會有個老師解說某個學術議題、概念,他/她一定會給出兩個解釋或者是兩個延伸的概念、兩個延伸的論證。考生需要說明那個議題、概念是什麼,總結另外提到的details。

考試方式:
對著電腦不斷地講話。


從簡介的長度,你大概可以猜到我的想法,沒錯,我認為在口說部分托福比較難拿到高分。

第一、托福的口說其實還考了聽力與閱讀,與雅思的單純聽懂考官問題還要困難。

第二、托福考試回答時間就是45秒或是60秒,非常的僵化,非常的奇怪。考生要不斷的演練,確保自己可以用很模板、系統的方式在這樣的時間內回答完整。雅思則是會看考生的狀況,有時一題只要講一句話就可以換到下一題,相對人性化很多。

但是,托福口說其實也有一些比較好掌握的地方。考托福口說前會先考托福聽力,聽力最後的部分都是經典加試,網路上都找得到考題跟正確答案,所以如果晚一點進考場,在聽力的最後一部分時,別人可能已經在考口說了,聰明一點的人就可以從別人的答題中推測考題是什麼,趁中場休息10分鐘的時間先準備(整個考場的考題都是一樣的)。雅思則是看考官想問什麼就問什麼,相對難以預測,也無法透過上面所說的偷吃步提高分數。

總體而言,雖然托福有偷吃步,我還是認為雅思的口說比較好拿高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Reading

雅思
架構:三個sections
考試時間:六十分鐘

內容:
介紹器物歷史發展、學術理論等等的內容的文章

考試方式:
是非沒有提到題(在true與false外還有加上Not Given)、複選題(如五個選項中選三項)、四選一單選題、搭配題(類似連連看)、段落大意題(類似連連看)、文字填空(挖空的短文、圖表)

托福
架構:三個sections
考試時間:六十分鐘

內容:
介紹器物歷史發展、學術理論等等的內容的文章

考試方式:
通通都是四選一單選


在閱讀部分,我認為雅思遠比托福要來得無法靠運氣與技巧。

第一、雅思雖然也有一些單選題,但有很多考題都是以複選、搭配、文字填空的方式呈現,需要考生真正理解文章內容。比較難透過猜測、刪去法來碰運氣

第二、雅思的文章平均長度較托福要來得長。

第三、雅思有些題目會要求學生直接拼寫單字在答案卡上,拼錯字等狀況也會造成失分。

假定有一個考生通通都看不懂,那托福四選一的狀況下,運氣不要太差,也還能對個四分之一的題目,但是雅思就沒那麼好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riting

雅思
架構:兩個sections
考試時間:六十分鐘

內容:
第一部分為圖表題,可能內容有折線圖、長條圖、圓餅圖、表格、前後改變對照圖

第二部分為針對某個爭議性的宣稱申論自己的立場

考試方式:
手寫在答案卷上,要是寫超過還可以再要。

托福
架構:兩個sections
考試時間:六十分鐘

內容:
第一部分為針對某個學術議題,總結閱讀短文的三個論證以及其後的聽力內容中針對那三個論證的反駁。

第二部分為針對某個爭議性的宣稱申論自己的立場

考試方式:
電腦上打字,考試時仍可以看到閱讀短文的內容及題目。


在寫作的部分,我認為托福依舊是較雅思容易拿高分。雖然托福在此一樣測驗了考生的閱讀、聽力能力,但因為下面這兩大原因,我認為還是雅思比較難考:

第一、雅思第一部分的考題內容變化廣度大,不像托福永遠就只有整合。
第二、雅思的第一部分雖然只是客觀的陳述圖表,但仍需要花心思跟腦力去分析,需要良好的分析訓練。不像托福永遠就是閱讀三個論證,以及說明聽力部分怎麼打臉那三個論證,幾乎不用動腦。



總結
除了上面所討論的狀況外,有一些因素也要考慮。

第一個是考試媒介。
托福通通都在電腦上考,雅思則通通都是紙上作業。
有些人就是無法在電腦上專心閱讀、喜歡在文章上畫重點等等的,那考起雅思來應該會比較得心應手。

在口說上,有些人就是無法對電腦好好講話,跟人說話就能表現得十分從容。在這個方面上,那可能考雅思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有些人聽力沒有很好,而托福其實除了閱讀以外通通都需要用到聽力,那可能就會非常吃虧。

第二個是計分方式
托福是每個項目拿幾分就是幾分,四個項目全部加總起來就是總分。
雅思是每個項目的分數加總起來後四捨五入,分數基本區間為0.5,因此有可能會發生有四個項目分別是6, 6, 6.5, 6.5, 最後因為除起來是6.25而進位成overall 6.5的狀況。

如果分數剛好就卡在想申請系所的要求邊緣,那雅思的計分方式可能可以幫助你順利達成基本要求。


此外,我猜聰明的讀者應該已經發現了,上面所說的難易度,其實主要是在講有沒有偷吃步、拼運氣的機會多不多。以考試所設定的成績來說,其實各個大學訂的雅思與托福標準不會有太大差異。以我自己為例,我在2012年時托福考了110,後來考雅思,考到7.5,我申請就讀的系所,好巧不巧,對托福與雅思的要求正巧就是110與7.5。

這兩個考試我覺得大概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對照(下面說的都是總分)

110 - 7.5
100 - 7
90 - 6.5


要考哪個考試好,其實最後還是看個人的狀況以及想申請的系所怎麼規定相關的分數。我個人是認為,沒有考超過100或是7,在國外求學會非常辛苦。我自己這樣的英文程度,剛出國時也常聽不懂同學在講什麼。與其想著要怎麼靠偷吃步,不如想要怎麼利用這些考試找到自己的弱點,針對那些問題快點改善。

最後最後,最重要的,請務必留意你要申請的系所、國家接受的語言考試有哪些。因為先前BBC揭發ETS在英國的考場有非常嚴重的舞弊情事(BBC報導),目前英國的移民署全面禁止學生以托福成績申請學生簽證,如果你想要前往英國就讀,那很遺憾的你必須放棄托福這個選項。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CV到底該怎麼寫才好,有什麼問題應該要避免?

CV是Curriculum Vatae的簡寫,跟Resume一樣,在中文裡會翻譯成履歷表,但其實兩者有細微的不同。

一般而言,如果學校有要求,通常都是要求你提供一份CV而非Resume,確切的原因我們也不知道,但其中一個可能的理由是正式的Resume長度太短,一般而言最多最多只能兩頁A4,最好一頁結束,比較無法「既快速、又深入」地來了解申請者的背景。無論是CV還是Resume,這些文件的重點都是想辦法讓完全不認識自己的人可以快速的了解自己過去的學經歷,說服對方錄取自己。

在撰寫學術上的履歷表時,其實與跟一般的履歷表沒有太大的差異,唯一比較不同的可能是在於條列的次序上。正如剛剛提到的,這種文件的重點在於「讓完全不認識自己的人可以快速的了解自己過去的學經歷,說服對方錄取自己」,畢竟,你所申請的學校可能每年會收到上百封的申請書,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每份每份像是在念康德一樣逐字逐句好好端詳,必須要很快地就做出初步的篩選,所以,在條列相關的經歷時,應該要先從你認為的,對方會最感興趣、最想知道的事情開始列。

通常,申請學術單位的職缺、研究所,首要要提的就是你的學歷背景,你可以在這個部分寫出你的論文題目、總成績等等的(如果太難看可以選擇不要列)。除了學歷背景外,在學術圈中,最重要的就是你曾經獲取的學術獎、國家級或是校級獎助計畫,以及正式發表在期刊上的文章,然後才是其他的非學術直接相關成就等等等的。

由於CV最基本的撰寫邏輯就是越重要的成就越要讓人馬上看到,所以在細部的排列上,也可能會因為你申請的科系本質而有所不同。假設你所申請的科系、你所做的題目非常注重語言能力,那你可能就要考慮把這一欄的優先次序往上提。比方說想做中世紀哲學的討論,或許會需要讓人知道你相關的語言掌握如何。想要走非常formal的邏輯研究或是跨領域與資工、數學有合作的題目,那讓人知道你會python之類的語言也是件重要的事情。到底要怎麼安排次序,最終還是取決於你所申請的課程,要客製化來撰寫你的CV,而不是一稿打天下。

至於格式上,學術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CV格式,只要你的排版讓人覺得美觀大方、輕鬆好讀即可。申請學校時的CV一般來說不會超過三頁A4的長度,大部份的情況下,兩頁A4以內是最好的。

另外要特別注意的小細節是時間排序。很多人會將CV上的成就從年代久遠的開始慢慢講到年代比較近的,其實比較好的做法是從你最近最新的成就開始講起,然後慢慢回溯到年代相對久遠的事情。這是因為,一般來說人都是會越來越進步,所以距今年代越近的成就,通常會比起其他過去的成就要來得重要。

除此之外,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格式上的統一。許多人在條列自己過去參與的活動時,忘記不同項目中的描述方式必須維持統一(不統一會讓人有種你完全不在乎編輯潤飾、不是個細心的人的感覺)。

我曾經幫忙一位同學編譯她的CV,這位同學很聰明,她知道工作經驗很重要,需要條列出在工作中的貢獻、負責的業務,而社團活動等其他經驗相對次要,於是她以下面的方式撰寫:

Work Experiences
Project manager, Super Awesome Inc., April 2009 - June 2011
  • managed and organised !@£*&@£!^
  • developed £&£)))(@&£
  • QQQ project received the XXX award
Intern, RocknRoll, 2008/7
  • devised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the company
Other Experiences
President, PhilKappa Society
Volunteer, Taipei Zoo

在這短短的幾行中,這位同學就犯了幾個不該犯的錯誤
第一、在工作經驗中,時間的表達方式前後不一致,一開始是以April 2009的方式寫,那其他的地方也應該都維持這樣的格式,不應該突然變成2008/7。

第二、在工作經驗中,這樣條列式的說明應該說明的是自己的貢獻、表現,不應該離題提到負責的專案得到什麼獎章。這畢竟不是介紹該項專案的地方,而是介紹自己曾經負責過、處理過的事物之處。

第三、在其他經驗中的撰寫格式與上面的工作經驗完全不同。雖然兩者是不同的分項,但本質上都是「介紹過去經驗」的地方,不應該突然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寫。如果是覺得沒有什麼好介紹的,那其實你應該考慮的是把那個項目拿掉,而不是為了讓CV上看起來好像參加過很多活動,硬是要用新的格式來掩藏自己其實從中沒有學到、貢獻到什麼。

第四、在其他經驗中,字體不統一。很多人常常把資料從網路上抓下來後就忘了要把字體通通統一下來,這雖然不是什麼非常大的問題,但對一些審核資料的人來說,這可能象徵了申請人不夠細心。

細心這個問題也可能會出現在論文發表欄中,有的人從網路上直接把自己的文章名稱複製貼上以後,沒注意到自己列出的論文發表,有的是APA 6有的是Vancouver,就直接丟上去,完全沒有統一格式,這也會讓人看了覺得很囧。如果其他條件都一樣的狀況底下,一個申請者的CV編排美觀大方,一個處處是問題,請問你會想錄取誰呢?

學術CV的格式可以參考這個連結
你也可以上網以CV Sample當關鍵字,找一個你覺得看得順眼的CV排版。

哪些錯誤應該要避免,請參考這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