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政治的、太政治的——課綱微調

課綱調整,本來就是極富政治性。有的反對課綱調整的人認為,用「光復」取代「接收」怎麼對呢?這想法太不對了!這個情緒,當然可以理解。但我也可以想像,當時的台灣應該真的有許多人真心誠意地認為這是「光復」而不是「接收」。問題在於,「光復」這個動詞預設了一些價值在裡面,如果我們想要儘可能地保持中立,或許改採國民政府「來」台,會比光復或接收都還要好。因為國民政府確實是來到了台灣,覺得他們是「據台」的,可以繼續如此覺得(比方說長期受到各個政權打壓的原住民朋友,大可說荷蘭、西班牙、鄭成功、清朝、日本、中華民國,通通都是「佔據」他們土地的可惡政權),覺得是「治台」的,也可以繼續強調國民政府的貢獻(這幾天常跟馬來西亞華人朋友聊天,真的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啦...沒必要說國民政府完完全全沒有好的一面,這也不大對。世界本來就很複雜,很少人、事、物是全然的好或是全然的壞)。這樣調整的政治性在於,儘量避免宣稱哪個觀點才是正確的觀點。而教育部的調整,卻是往「一定是這樣的觀點」才是正確的觀點調整。


我的好朋友狸貓在他的臉書上提到:


「李鴻章曰:鳳、岫、金、複、海、蓋一帶,宋明以來本朝鮮屬地,我朝未入關以前所得,臺灣則鄭成功取之荷蘭,鄭本日產,康熙年間始歸我版圖。。今日人乘勝據朝鮮,遂欲兼併其地,事非偶然。

--《欽差大臣李鴻章奏中日會議和約已成折》

之前我家教學生問我黑箱課綱的事情,我問他一個問題,為什麼是鄭氏"治"台,但日本卻是日"據"時期。他跟我說因為鄭成功來自大陸,但日本人不是,好一個黨國洗腦教育成功(他已經快30歲,外省第三代,老爸每天在看中天新聞、中國時報)。我就說,首先鄭成功有一半的日本人血統(他老媽田川氏是日本人),鄭成功在六歲之前住在日本,日本人基於鄭成功有日本血統,統治台灣的時候,還把台南延平郡王祠被改為開山神社。而且,為什麼來自中國的統治者就是"治",而來自其他地方統治者就是"據"?這是標準的漢人中心主義思想。人家原住民可未必這麼想,漢人與日本人對他們來說都是外來統治者。

這史料的有趣之處在於:甲午戰爭後,日本要求割地台灣,李鴻章無奈,只好替自己辯解說,反正大清國得到台灣是取之於鄭成功,而鄭成功是日本人(鄭本日產),現在日本人拿走,並非偶然。」




這段話顯現,其實到底要怎麼詮釋,用哪一些字,真的是看主事者要怎麼想。我雖然認為歷史教育難以真正做到完全中立,但是儘量不要讓國家機器灌輸一套特定的價值觀,「教育」學生如何「正確地讀歷史」,是我們都該努力去做的。一張圖片,要怎麼詮釋,有好多種方式。


1938年10月5日,希特勒的軍隊「接收」蘇臺德,當地居民「歡心」迎接納粹政權,類似的歡樂也出現在奧匈帝國等地,但當下的喜悅,跟之後當地居民如何看待這個政權,未必一致。一幅台灣島上的漢人揮舞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歡喜迎接國民政府,跟之後他們認為是真正的「被光復」還是再次「被殖民」,不管是怎麼想,其實都不衝突。人性的幽微,政治的詭譎,很難用單一的視角去捕捉。所以不管是大中國思想,還是完全排除來自中國那片土地(地理名詞的意義)的文化影響,還是只要是非漢人外來政權都是好棒棒的觀點,我覺得都不是很好的切入點。我對課綱微調的質疑,大體上也是落在這些幽微的「評價」性字眼。只是網路上的討論似乎泰半預設對方不是全盤接受或是全盤否定,不是非常有意義的討論。





開心迎接納粹部隊的蘇臺德(Sudetenland)人民



歡欣迎「王師」的台灣漢人們。還不知道大難將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