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大知道Pluralistic ignorance到底要怎麼翻譯成中文才比較好,似乎中文世界中是將這個概念翻作是「多數無知」,但這樣翻譯,感覺起來把Pluralistic這個形容詞想要表達的有「不只一個不一樣的」那樣的異質感變不見了。對我來說這個異質、多樣的感覺,是這個概念的核心,因為他要談的就是,雖然你、我、他是不一樣的人,但我們有可能心有靈犀,有類同的想法。在這個社會中,我們不知道其他人到底是怎麼想,我們以為別人的想法跟自己不一樣,所以就導致了Pluralistic ignorance的狀況產生:其實大家私底下都不喜歡/不想接受某某東西,卻誤以為其實只有自己不喜歡,其他人其實很OK,為了在社群裡不要顯得太突兀,所以就強迫自己假裝喜歡/接受這個某某東西。
歷史上有很多Pluralistic ignorance的例子,像是美國過去曾經實施禁酒令,其實大部分的人內心都非常討厭這個法律,但因為以為只有自己不喜歡,為了合群,所以就強迫自己接受。其實,大部分的人心裡的想法一模一樣。而也就是這樣的不一樣的人有一模一樣的猜想,就導致了彼此誤以為彼此都接受這樣的法令。
而這幾年來最常被討論的大概是所謂的冒牌貨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許多在學界的人常為此困擾。不管表現得再怎麼好,許多人心裡總是會有個小聲音告訴自己,你今天得到的都只是僥倖,失去的都是人生,你沒有那麼好,你只是個冒牌貨。有些人後來,就從冒牌貨症候群走向憂鬱或是焦慮,然後對自己的信心更加低落,認為其他人一定都沒有這樣,只有自己是敗組。但事實上,大部分在學界工作的人都有冒牌貨症候群,只是大家不說,大家都以為,只有自己有這個困擾,別人都沒有。
這幾個月以來關於家的討論,不禁讓我想到Pluralistic ignorance。每次聽見那些關於「正常的家」的論述,我的小腦袋不小心就開始想問,如果大家誠實的說出自己的家的狀況,統計統計,到底有多少家可以被算作是正常的家?我的家,絕對是不符合那些高唱守護家庭價值的朋友心中的正常的家所需具備的條件。但我不說,其實新認識的朋友也不會知道我的家不大一樣。我也曾以為我的家很不正常,一些好事多嘴的大人們也愛在我耳邊提醒我這事,但到了國高中時,隱隱約約發現,其實並不是只有我的家不符合正常的家該有的樣子。只是,大家不說,我也不知道到底是我的家特別不正常,還是其實所謂正常的家放到這個社會中,才是那個不正常的家。
不過,正不正常,對我來說是次要的。我的家是幸福的家,就好了。
到底鄭宜農家怎樣是干壹週刊屁事啊。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