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該怎麼準備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計畫?

原文刊載於:哲學家闖蕩天涯
https://sites.google.com/site/sensereferenceandthought/shen-qing-jian-yi/research-proposal


一般來說,因為學制的差異,在英語系國家的研究所中,大概只有申請英國、澳洲的博班研究所需要提研究計劃。這是因為,英國與澳洲走的「英制」學制與美制差異很大。在英制訓練中,沒有像美制一般有兩年的修課時間、資格考,一入學就開始寫博論,所以在申請英制博班時,申請者就必須先對於自己想要進行的博論研究有基本的概念,一般來說,這樣的研究計劃長度通常不超過2000英文字。有些學校會對研究計劃的長度與內容有詳細的規定,比方說ANU就規定2-5頁,並且要包括標題、摘要、重要性、核心問題、文獻回顧等十個項目。學制的差異,我們另外會在FAQ的部分多加說明。

在哲學領域中,大部份的研究著重在理性思辯上,不像許多科學研究,除了文獻回顧以外還要設計實驗、提出預計需要用到的儀器、預計執行的結果等等的。哲學領域的研究計劃其實可以簡單地分成三大部分:為什麼這個問題有意義、有誰在這個問題上提出沒有那麼完美的批評指教過了、為什麼我的講法應該會比過去的講法好。前兩個部分,其實就是所謂的「文獻回顧」的部分,最後一個部分,則是自己在文獻回顧之後試圖提出的新方向、新論證。


很多剛開始學習怎麼寫研究計劃的人常常會覺得,過去的事情不是大家都知道了,為什麼我還要重新介紹這些東西呢?沒錯,那些文獻只要去google或是上上philpaper都可以找到豐富的一手、二手資料,但是,每個人讀那些論證的時候,切入的觀點都不盡相同,就好比說,過去大部份的人只會將康德詮釋為義務論者,但是牛津的Derek Parfit最近就提出康德其實可以用結果論者的方式來理解——一樣的文本,但是切入的方式可以有百百種。你不能因為那些資料網路上都有,就假定別人是自己肚子中的蛔蟲,一定也知道你自己怎麼看待這些哲學議題。

由於近代哲學社群膨脹快速又高度分工,在介紹完你想討論的議題以後,在更細部的「有誰在這個問題上提出沒有那麼完美的批評指教過了」部分,你應該要更進一步的限縮你的討論範圍。以語言哲學中的指涉理論(Theory of Reference)來說,在Philpaper這個網站上就有十一大項分類:


每一項都有很多哲學家在討論,你不可能在一篇博士論文中通通都處理到,所以一定要進一步的限制討論範圍,把論證聚焦在某個更特定的議題、論證上,簡述相關的幾位哲學家的攻防戰、他們的論證哪裡不足、你覺得誰的立場比較有道理一點,可以怎麼修改,等等的,而不是漫無邊際地將你所知道的所有東西都倒進你的研究計劃中。畢竟,以英制來說,最長最長,你也只有四年的時間可以用來寫你的論文,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不大可能會有什麼曠世巨作。許多台灣的學生常常會有一種自己的碩論或是博論一定要有驚天地動武林的學術貢獻,這其實是一種很奇怪的想法,碩論與博論其實都是為日後長遠的學術生涯做基礎訓練,比較正常的做法應該是將自己的野心收起來,專注在小的、但是俱有發展性的議題之上,而不是什麼都讀一點,只要別人說重要的書、論文就想要跟著加入討論,偏離了研究核心而不自覺,更嚴重一點可能是別人根本看不出來研究核心到底是什麼。

明確的劃定了到底要討論的細部論證有哪些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提出你目前所想到的改良方式,說明你的想法可能可以帶來哪一些正面的影響、會將這個議題的討論帶往哪個方向,等等的。日後你可能會覺得這些想法白癡到不行,想要放棄他們,這也不是不行。大部份的人其實都不會真的完全按照研究計劃去寫論文,畢竟,越是接觸一個議題,越想越深入後,往往會發現別人沒有這麼說還是有它的道理在,有一些困難自己之前沒有考慮到。大方地放棄自己過去不成熟的想法,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的指導老師也不會因為這樣就覺得你是個三心二意的傢伙,不能成氣候。

有很多人在研究計劃的最後一個部分會簡略地總結一下自己的博論結構,一般來說,會推薦將自己的研究計劃總結為六個章節,一一簡述每一章要處理的工作是什麼,讓評審委員、未來的指導教授在結尾的地方更加了解你想要怎麼撰寫你的論文。這樣個總結並不是非要出現不可,沒有也沒有關係,只是大部份的人都會如此做的話,按照經驗法則,這樣的「摘要」段落一定還是有其存在的原因。

該怎麼準備人文社會學科類的Writing Sample?

完整原文刊載於:哲學家闖蕩天涯
https://sites.google.com/site/sensereferenceandthought/shen-qing-jian-yi/3-2-writing-sample


申請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所時,大部份的研究所都會希望申請者可以繳交一份長不超過5000英文字的文章,讓審核委員可以借此了解,申請者的寫作、分析、論證能力,然後按此評估這樣的申請者值不值得錄取。詳細的規定,還是必須到你想申請的系所查詢。有些系所只有定頁數上限,如12pt. double space, less than 25 pages,有些明確規定4500-5000字,有些則會要兩篇短文。請特別留意,如果你是使用中文的word,double space的時候必須要進入「行距選項」取消「文件隔線被限定時,貼齊格線」,不然會很搞笑。

文章的來源可以是你的課堂報告、你的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的其中一章、你發表出去過的論文、你特地為了申請另外寫的文章,等等等的,只要是你自己寫的文章,都可以拿來當做writing sample。

只是,必須要注意的是,這份sample最好(但不一定)是與你在你的SOP或是Research Proposal中提到的研究方向相關的文章。近代的哲學已經走向高度分工的狀態,研究科學哲學的人未必會知道做邏輯的朋友在研究什麼,玩形上學的人可能也無法理解倫理學家到底在煩惱什麼,也因此,如果你在你的SOP裡面提到,你想研究的是最近台灣人很喜歡講的公民不服從(civilian disobedience),但是你交出去的文章討論的東西是亞里斯多德的潛能(disposition)或者是因果關係怎麼判定這類的形上學問題,審核的人通常會感到有點錯愕。

這是因為,writing sample是審核委員唯一一個可以真正深入了解你的學術能力的渠道,誰知道你成績單上的A+是怎麼來的?全勤就有?還是?

所以,審核委員一般是怎麼透過writing sample來評估你的學術潛能的呢?以剛剛講到的公民不服從作為例子的話,他們一般來說會想看到下面這三點:


1.你怎麼分析公民不服從這個在John Ralws 在A Theory of Justice中提到的概念
  • 了解你怎麼切入這個議題

2.你怎麼重構Ralws之後,對他的批評,這些批評又各自有哪些問題。
  • 了解你對此議題後來論爭發展的掌握,知道你對這議題的了解不是「已知用火」等級的了解而已。大家都知道人類會用火好嗎。專業點。如果最近十年的探討你連提都沒有提到,會讓人懷疑你連搜尋SEP的最基本能力都沒有。
  • 了解你在這個議題中,想要更細步的處理的論題是什麼。以公民不服從這個題目來說,當然K. Brownlee, W. Smith, D. Lefkowits, P. Singer, J. Raz這些人都很重要,但你要思考,他們的論證跟你想討論的議題有沒有關係,弄個古文觀止式的回顧並不是在重構批評、建立理路,這樣只是顯示出你根本對自己想做的東西沒有清楚的想法。

3.你怎麼透過這個回顧去證明你這篇文章想要提出的論證可以對相關的討論作出貢獻
  • 一言以蔽之:「這不是張飛打岳飛啊啊啊!」。或者是嚴肅一點說:你的原創性在哪裡。
至於細部的論文該如何寫,每個人的風格不同,每個領域喜歡的論證方式也不盡相同,這就見仁見智了。真的要說的話就是,寫論文時務必要記得這是一篇「論」文,而不是心得文、流水賬。沒有人會在乎你覺得康德的作品有多麼的令人感動,也沒有人想要看「三分鐘搞懂柏拉圖的理型說」,論文要的是你的論證、你的分析、你的洞見。

但是,風格上的變化不代表你的格式可以亂搞。雖然大部份的學校不會特別要求writing sample以哪一種格式書寫,但格式還是要統一。混亂的格式會讓人覺得寫這篇文章的人缺乏足夠的學術背景訓練。不知道什麼時候要算是引用,又或者是該以怎麼形式引用而沒有,有時可能不只是讓人覺得不專業而已,嚴重一點審核委員可能會覺得你是在抄襲。所以我們強烈強烈建議詳細閱讀並學會一種寫作格式。

Purdue University Online Writing Lab (OWL)有提供詳細的論文格式指南:
APA
MLA
Chicago



其他要避免犯的錯誤,可以參考我翻譯的「寫作七宗罪」。

IELTS 圖表寫作題-以cambridge ielts 8 test 1為例 Part II

在先前的IELTS作文解說中,簡單的先用中文講述了一次到底要怎麼分析圖表題。在這篇文章中,我要分享的是細部的:有哪些語彙、表達方式可以幫助我們來把自己的分析用英文寫出來。

在這邊,我要推薦一下Collins出版社出的Writing for IELTS,這本書循序漸進,一個單元介紹一種圖表題要怎麼寫、相關的字彙、表達模式有哪些。除此之外,他還提供基礎範本給學生當作學習的對象,帶著學生慢慢的分析為什麼這樣子的圖表題、獨立寫作題寫做法值得學習。我從中學習到不少分析圖表的技巧。

這本書在台大的總圖借得到,網路上稍微google的話也會有相關的資訊,在此便不再贅言。


回到正題,先從上篇文章文末的分析來說起,我將Cambridge IELTS 8 Task 1的圖表題分作八段重點來看,那其中有哪些字彙、表達方式是可以靈活運用在其他的圖表題上的呢?

首先,我們先從第二點來說。


“2.圓餅圖告訴了我們造成地力下降的三大因素over-grazing、deforestation、over-cultivation,對全球的地力下滑貢獻差不多,約莫各佔三分之一。”

  • 在這段分析中,第一個可以靈活運用在各個圖表題的就是「主要因素」這個概念,英文中可以用major factor(s)來表達。如果活用一下因素這個單字,想說「次要因素」,也可以用secondary factor(s)來說明。

  • 這些因素如何來「貢獻」一己之力,讓地力下滑勒?貢獻就可以用contribute (v.)來表達。

  • 而「差不多」可以用roughly the same來說明。相關的副詞如approximately也是很好用的字。

  • 「各佔」多少多少,在報告圖表時非常的重要,務必要將respectively這個字好好的學好。這個respectively的用法其實很簡單,比方說我們要說「A和B各出了4成與6成的錢」時,我們可以簡單地說:A and B paid 40% and 60% respectively.就好了

  • 至於三分之一呢,當然可以用33%表達,在一些情況底下也可以用分數形式one-third表達。要注意的是,想要表達分數時,分子的部分是用一般的one, two, three...,分母部分必須用「序數」,也就是third, forth, fifth...這個系列的單字。如果遇到「三分之二」時,要記得,這是「兩份」三分之一,所以要寫two-thirds


有了這些基本的單字,要寫出:
The pie chart indicates that three major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he most to land degradation are over-grazing, deforestation, and over-cultivation, each of which causes approximately 30% of land degradation respectively.  
這樣的句字,其實也不是什麼難事。



在第三點中,最重要的兩個應用就屬「最嚴重」以及「多了多少多少」。
“3.其中Over-grazing是最嚴重問題,比起Over-cultivation還要多了整整7%,跟其他因素加總起來的百分比是一樣的。”



  • 要講最嚴重,最簡單的講法當然是the most serious,但除此之外,其實有一些比較厲害一點,卻也不難記的單字,比方說我們在這個情境底下,也可以用the most perturbing(最讓人憂慮的、困擾的),或者是the most troubling來描述。

  • 至於這個問題,這麼簡單的單字為什麼我也還是畫線起來呢?在中文裡面,我們只有一個「問題」,但是我們有的時候說的是problem,有的時候是question,很多人常常搞不清楚到底自己心中想說的問題到底是哪個。其實有的簡單的區分可以來說明這兩個問題的差異:question是你在「發問」的問題,通常都是有標準答案的「問題」。problem則常常是沒有標準答案(也不一定,習題本的英文叫problem set),有時是被用來問說「你到底是對我有什麼問題」的「問題」。想必在這番解釋之下,你應該知道,要描述這張圖表的話,你要用的是problem而不是question。

  • 而這個「多了多少多少」,則可以活用高中時就應該已經學過的A is OOO times/percent more than B (is).來描寫。要注意的是,times在此不是指時間,而是指幾倍。如果忘記這個文法,建議也可以考慮到書店買本自己看得順眼的高中英文文法書讀讀,補強基本文法。


所以,在這些基礎之上,我們也可以很輕鬆地寫出如下的敘述:
Among three of the major contributors, the over-grazing is the most perturbing problem, land degradation caused by which is 7% (same as the sum of land degradation caused by other secondary factors) more than over-cultivation (28%). 

第四段重點進入到表格的部分,可以看到有幾個重點:

“4. 在90年代,歐洲是受影響最大的地區,有高達23%的土地受到影響,等於是北美地區的4.6倍、「近乎」大洋洲地區的1倍。”

  • 受影響要怎麼說?當然可以很簡單的用上influence(v),也可以用affect(v)。甚至可以考慮把主詞改成land degradation講成這個事情對歐洲的衝擊之大,這時就可以用上impact on (v)。

  • 至於「高達」,這乍聽之下好像有點難表達,但其實只要用up to就可以講清楚了。

  • 等於也很簡單,就是國中就學過的equal to。

  • 近乎也很簡單,就是almost, nearly, approximately


所以第四段可以簡單寫成:
In 1990, the European region was affected by the land degradation the worst, up to 23% of its land was influenced, which equaled to 4.6 times of the percentage of the degraded land in the North America and was nearly two times as much as the percentage of land degradation in Oceania region.


在第五段中,可以發現,其實很多重點單字、表達法上面都講過了,只有一個「忽略」沒有講過。

“5. 伐林在歐洲的影響最大,高達9.8%的土地遭受此影響(約莫一成),這個因素在北美與大洋洲都相對沒有那麼嚴重,在北美甚至可以忽略(只有0.2%)。”


  • 要談忽略,你可以主動的去忽略,也就是ignore,也可以說一件事情微不足道,是可以被忽略的,也就是negligible, trivial, insignificant, unimportant。


Deforestation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in Europe, which affected around 9.8 percent (one-tenth) of land in the region. This factor caused less problem in other two regions. Only a negligible amount of land degradation was caused by it (0.2 % in North America, 1.7% in Oceania).



至於最後的六七八段重點,其實都可以直接利用上面已經提過的基本單字、表達素材來撰寫,便不再多言。

透過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各路網友瞭解到,其實要寫好雅思的圖表題根本就不需要什麼很艱澀的單字、看都沒看過的片語跟文法。這上面所提到的單字,大部分都不超過台灣高中的範圍。有用到的看起來比較帥的文法,其實也不過就是很多人很不熟練的關係代名詞,如第二點中的each of which,第三點中的land degradation caused by which這兩個而已。這兩個用法其實也完全沒有超過高中的文法範圍,只是很單純的,因為台灣高中英文作文考的是很智障的看圖說故事,很少有機會讓學生練習到這種關係代名詞的用法,因此很多人一看到就覺得害怕。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IELTS 圖表寫作題-以cambridge ielts 8 test 1為例

IELTS與TOEFL相似,在寫作部分都分做兩大項,第一部分為整合、第二部分為獨立申論。只是,在整合寫作的部分,IELTS考的是學生怎麼在圖表中找到重點,轉寫成一篇約莫150英文字的文章,而不像TOEFL,要學生很單純的將所獨到的文章內容以及聽力中所聽到的批評整合起來,不需要動到什麼腦筋。

這一篇文章以Cambridge IELTS 8的TEST 1中的問題作為範例,用來解說該怎麼分析圓餅圖加上表格的題型、寫出一篇好的文章。



首先,在指示中,我們看到幾個重點:
The pie chart below shows the main reasons why agricultural land becomes less productive. 

The table shows how these causes affected three regions of the world during the 1990s.

Summarise the information by selecting and reporting the main features, and make comparisons where relevant.

第一句話告訴我們,這張圓餅圖是用來說明,從全球角度的觀點來看,有哪些因素讓農業用地變得貧瘠。
全球整體的狀況跟個別地區未必相同)


第二句話告訴我們下面的表格是用來說明上述的幾個因素在1990年代時,在三個地區中的表現為何。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所以一定要標明時間!)


第三句話告訴我們,這份寫作的重點在於統整上面的資訊,挑重點來比較。

第三句指示尤其重要。很多學生在寫這種題目時,會自己加油添醋,想要把自己的想法也帶進去,但這樣做其實不對。在寫這種題目時,你應該想像自己是要跟老闆做簡報,老闆很忙,沒有辦法一個一個細看每個資料,所以花錢請你當他的員工,希望你可以代替他來做基礎的統整,客觀、如實地轉述上面的表格、圓餅圖的資訊給他聽,而不是你的臆測。切記!在寫這種題目時,你的意見一點也不重要,你要展現的是你怎麼挑選、比較這些客觀資訊。

建立了這樣的基礎概念以後,我們可以更進一步來看這張圓餅圖還有表格了。

圖上顯示,在全球尺度下,主要有三大因素導致地力下降:
Over-grazing 35%
Deforestation 30 %
Over-cultivation 28%

我們從這個數據得到兩個客觀事實:
1.這三個因素大概各佔三分之一

2.Over-grazing是最嚴重的問題,比起Over-cultivation還要多了整整7%,跟其他因素加總起來的百分比是一樣的。

從表格中,我們則可以注意到,他討論的地區分別是:
North America
Europe
Oceania

這個表格談的是這三個地區分別遭受Over-grazing, Deforestation, Over-cultivation的嚴重程度,以及整體的地力下滑問題。

表格的資訊很多,要怎麼好好的分析不是那麼容易。這邊,我推薦從「大到小」、「廣到細」來統整。(請參考下面這張我做筆記的方式)





從最後的total land degraded項來看,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發現以下事實:
1. 在90年代歐洲是受影響最大的地區,有高達23%的土地受到影響,等於是北美地區的4.6倍、「近乎」大洋洲地區的2倍。

那進一步去看,什麼對歐洲地區影響最大呢?我們找到了伐林,然後發現了以下事實:
2. 伐林在歐洲的影響最大,高達9.8%的土地遭受此影響(約莫一成),這個因素在北美與大洋洲都相對沒有那麼嚴重,在北美甚至可以忽略(只有0.2%)。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因素呢?我們又發現了下面這項事實:
3. 過度種植農作物則分別在北美地區、歐洲地區都造成一定的影響。北美地區地力下滑的百分之五中,有約莫3/5的貢獻來自於過度種植農作物。在歐洲地區,這項因素只佔了約莫三分之一。

最後一項沒有提到的因素,過度放牧,在這三個地方的影響又是為何呢?我們發現了以下事實:
4. 過度放牧則在大洋洲地區影響最大,13%的地力下滑中,就有11%是來自於過度放牧,是歐洲地區的兩倍以上、北美地區的九倍以上。

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在圓餅圖中,這三大因素在全球的觀點下,對於地力下降的影響差不了多少,但是在不同的地區中,他們所佔的影響力各不相同。

透過這樣有系統的觀察、分析,我們其實已經把這篇文章給寫好了!

[Introduction] 
1.這張圓餅圖以及表格都是在談地力下降

[Pie Chart]
2.圓餅圖告訴了我們造成地力下降的三大因素over-grazing、deforestation、over-cultivation,對全球的地力下滑貢獻差不多,約莫各佔三分之一。

3.其中Over-grazing是最嚴重的問題,比起Over-cultivation還要多了整整7%,跟其他因素加總起來的百分比是一樣的。

[Table]
4. 在90年代,歐洲是受影響最大的地區,有高達23%的土地受到影響,等於是北美地區的4.6倍、「近乎」大洋洲地區的1倍。

5. 伐林在歐洲的影響最大,高達9.8%的土地遭受此影響(約莫一成),這個因素在北美與大洋洲都相對沒有那麼嚴重,在北美甚至可以忽略(只有0.2%)。


6. 過度種植農作物則分別在北美地區、歐洲地區都造成一定的影響。北美地區地力下滑的百分之五中,有約莫3/5的貢獻來自於過度種植農作物。在歐洲地區,這項因素只佔了約莫三分之一。


7. 過度放牧則在大洋洲地區影響最大,13%的地力下滑中,就有11%是來自於過度放牧,是歐洲地區的兩倍以上、北美地區的九倍以上。

[Conclusion]
8.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在圓餅圖中,這三大因素在全球的觀點下,對於地力下降的影響差不了多少,但是在不同的地區中,他們所佔的影響力各不相同。



很簡單的八句話,就可以將圓餅圖、表格中的資訊詳述出來。順這這種從最廣泛的資訊寫到最細節的事項,你不需要絞盡腦汁的想到底要怎麼編排各項資訊,就可以寫出一篇結構清晰、資訊完整、首尾呼應的好文章了。

下一篇文章,預計會介紹這篇範文中利用到的片語、換句話說的小技巧。(記住,建立大方向,然後填補小細節,是英文寫作的要訣!)


希望這篇文章對各路板友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