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語言教育這檔事

 最近推動雙語國家一事,又讓語言教育成為話題。我自己並不反對推動雙語國家這個「理念」,畢竟,真的有太多知識沒有被翻譯到中文世界,而許許多多的中譯本,雖是「譯本」,但出於各種因素,信達雅三者,皆不可及。但是,任何認真學過外語的人也都能想見,真的要推動雙語國家,要下非常重的本,教材跟師資要到位,要錢、要時間,絕對不是一蹴可幾。

最近朋友跟我提到孩子上到大班後,英文教材突然變得非常的難,就應證了我的憂慮——第一課標題寫著「Eastern and Western Holidays」,翻到下一頁見到「Valentine’s Day is also in February」這樣驚人的句子。

這些單字當然不是什麼太高深的單字,但是我沒有記錯的話,除了and、is、also,還有day以外,February我應該是國中才學到,Valentine則是更晚一點。

我傻眼的理由,不僅僅是我覺得這些單字對大班的小朋友來說真的太難了,還有這個課程內容根本完全沒有考慮到小朋友的心智發展——大班學情人節?那是不是小一就要超前部署教contraception跟divorce?至少要是他們早熟到領悟到情人節其實寫作騎人節,頂多就是鬧出人倫悲劇,不會鬧出一條人命。不過小一也還沒有長毛,是也不會鬧出人命就是。

讓我比較難過的是,我可以看出,這樣不適宜的教材,已經對小朋友帶來負面的影響。當我試著拿著書,指著Eastern and western holidays,用很誇張的方式念「咿~~~~~斯~~~~疼~~~~」給小朋友聽時,他們還是不大願意跟著我讀。我想大概是因為他們雖然還小,但是還是有一定的自我評估能力。當他們評估了下,覺得這個超過他們的能力了,很可能會失敗,就乾脆不要念了,這樣就不會羞羞臉了。後來隨口問小朋友想不想唱歌,一起唱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他們才露出笑容。


這頁的單字有很多都是我國中才學到的...


我並不是反對學齡前的小朋友接觸外語,我覺得唱唱兒歌,讓小朋友沒有壓力的培養語感與發音也是很好的事情。而且,在台灣,學齡前的小朋友要完全不接觸外語,其實反而比較困難。我們家的小朋友就因為喜歡看麵包超人,所以就自己就學會了麵包超人的日文版的主題曲。孩子快樂,根本不用父母長輩煩惱,自己就學到不知哪去了。而沒有考慮兒童心智發展的教材,只會讓小朋友害怕學習語言,甚至是討厭學習語言,長遠來說,絕對是有害而無利。

我不反對雙語教育,但我反對這種沒有考慮兒童心智發展的雙語教育。

--

有些人可能說,那就轉學就好,但這不是重點。我的重點是,有許多不適宜的英文教材在台灣流竄。而我很膽心,這個雙語夢,會使得許多家長陷入焦慮,一沒注意,就讓這些不適宜的教材伐害了自家的孩子。

--

臉書連結

2020年6月6日 星期六

哲學作為一個職業

 中文世界中比較少有從台灣人的角度去書寫的「哲學作為一種職業」的分享,幾經思索後,決定寫一下我這幾年來找國外教職的經驗還有感觸,希望對想要找國外的哲學教職的朋友有幫助。我的經驗是「我」個人的經驗,所以一定是囿於我自身所處的環境以及接觸到的人事物,因此有一定的偏頗之處,還希望這篇拋磚引玉,能夠有更多朋友一起來分享找國外教職的經驗。

--

哲學界的第一世界(i.e. 歐美加澳紐)長期以來,相關職缺都是處於僧多粥少的狀態,加之各個學門高度專業化這點,即便是已經坐在資方立場的search committee幾次,可以從資方的視角看到比較多資訊的學界先進,也沒有能力提供求職的最佳策略——每個人都是有限的個體,有限的個體不只是思維能力上有限,擁有的經驗也是有限的,對於未來學界職缺會怎麼開設的預測能力,更是有限(誰會知道2020年會有可樂那呢?)。

面對這樣的問題,許多已經有了工作的人給與還沒有工作的人的建議就是「那你就都投」。這個作法背後的邏輯很簡單,既然我們的理性能力與經驗都極其有限,那就不要去預測哪樣的工作自己比較有機會爭取到,只要有缺就投,跟買樂透有點類似,有買有機會,更何況,投履歷又不用報名費,不投白不投。而且,投了沒有上,給建議的人不用負責,可能會上的但是沒有投,那感覺就整個不一樣。我猜想,這是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說自己投出了上百個職缺最後只有一兩個面試機會的原因。

這個想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我自己實際去操作一陣子後,實在覺得這真的是個垃圾到不行的建議。尤其是當我看到有些出於好意、想要鼓勵女性的人說:「just think about what a mediocre white man will do」,要人反正就都投時,我的頭無法不痛起來。

這個策略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世界上有比錢更珍貴的資源——時間。投履歷這件事情不花錢,可是要認真弄好一份履歷,非常耗時。

以哲學界的入門層級工作來說,不外乎助理教授以及博士後研究員這兩大類,要爭取助理教授的職缺,除了學術履歷、推薦信、未來的研究計畫(必須跟博論的題目相關可是又不能一樣)、至少一份代表著作等這些可以反覆使用的資料之外,有些第一世界的學術機構還會另外要求申請者另外寫一封cover letter(有些地方叫motivation letter),請申請者很快速的解釋為什麼自己跟這個缺簡直是天造地設,自己又是出於什麼樣的動機想要爭取這個機會。因為每個系的走向略有不同、系上的老師每個人的專長也都不盡相同,這份文件如果真的要認真寫,要花很多時間去系上的網站上一個一個看每個人的專長跟發表,這樣才有足夠的資訊可以說明自己跟誰誰誰的專業領域可以在研究上或是教學上相輔相成。一個小的系所,系上的教職員少說也有十多個,大一點的系所,系上常會有有二三十個老師,光是把所有人的cv一個一個看過去,篩選哪些老師跟自己有合作研究與開課的機會,可能就要花上一兩個小時了,這還不包括更深入的去看自己篩選出來的相關教職員的論文的abstract、開始撰寫自己可以如何與哪些老師合作研究與開課等等的,有些學校所在的國家很grant driven,所以還要特別準備一段自己擬定的搶錢大作戰計畫書(註一)。

至於博士後的研究機會,雖然博士後與爭取tenure-track的助理教授比較起來,競爭比較沒有那麼激烈,但是爭取競爭比較不這麼激烈的博後的機會的時間成本其實比爭取助理教授要來得沈重。因為博後機會主要就是兩種,一種是校方或是系方或者是某某慈善單位之類(註二)一直都固定會有的、任何在相關領域的人都可以來申請的博後機會,這種機會因為沒有限定題目、自由度高,所以競爭的人自然很多;學界內比較大宗的博後機會,主要經費來源是某某老師或是研究團隊申請到的grant,這種機會因為是在某某計劃案底下,題目的大方向已經定好了,所以能競爭這樣的缺的「即戰力」相對少,畢竟案子通常二到三年,要馬上看到論文績效,競爭因此相對不激烈。但是相對不激烈歸相對不激烈,作為一個求職者,要說服研究團隊自己確實是即戰力,通常得要花大量的時間針對這個研究計畫另外再寫研究計畫,讓研究團隊評估自己是不是可以一加入就開始論文連發。因為每個研究計畫取向不盡相同,常常會是投一個計畫就要寫一個計畫,投三個就要寫三個,而一個穩妥的、有競爭力的一千字英文字的規模的研究計畫,我的經驗是至少要花上兩個禮拜去做基本的文獻回顧跟書寫。

也就是說,爭取哲學界的學術工作,從時間成本上的考量來看,只有很花時間跟非常花時間兩種。在僧如此多,粥如此少的狀況下,如果不花時間去客製化每一份申請文件就送出,那跟去買樂透時,規定說要勾選六個號碼,自己卻只勾選五個號碼一樣愚蠢。這樣根本不可能會中獎。當然,這樣講有點武斷,可能就是有那麼個萬一,但是當這個萬一出現時,神智清明的人應該會反過頭來問,究竟是怎麼樣的單位,會desperate到shortlist送出這樣子的申請文件的申請者...?

另外,既然已經知道僧多粥少是個事實了,那我們合理可預見,當一個tenure-track的職缺開出來說他們「偏好」有normative ethics專長的人,那一定會有專長「就是」normative ethics的人去爭取,專長只有bioethics或者是metaethics的人,雖然研究或多或少會碰到normative ethics的邊,但跟真正在做normative ethics的人就是會有落差,爭取到的機會不是沒有,但期望值真的偏低。以有在search committee過的學界前輩給我的資訊來說,一般而言overall ranking top 100的學校的哲學系開出來的tenure-track助理教授缺,申請書至少超過一百份,兩百多份是正常。

我自己的經驗也是如此,剛畢業時笨笨的,覺得反正就都投,然後就收到了「真不好意思我們這一輪有222個申請者,大家真的都很棒棒,可是我們時間有限真的不可能邀請所有人來面試」的有稍微客製化的罐頭信。222這個數字太過精美太過震撼,讓我到現在都還記在心裡難以忘懷。

這也是為什麼我現在對於網路上常見的「just think about what a mediocre white man will do」感到非常的感冒。第一,這個建議既racist又sexist,第二,yes, I can imagine what a mediocre white man will do, and I also can imagine that that mediocre white man won’t get himself anywhere, so why should I do what a mediocre white man does?

驚覺到這個反正就都投是個爛到不行的建議後,我後來自己頓悟出了一個比較能夠顧及時間成本又不會因為自己覺得我就爛而錯過良機的方式:直接寫信問。

簡單來說,因為學術界的就業市場媒合機制爛到有剩,所以資方也非常害怕會不會最後沒有適合的人來投(研究計畫底下的博後缺確實可能遇到這個問題,因為真的太專太niche了),所以徵才的廣告上通常都會寫的比較廣一點,然後當然,每個人都希望吸引到優秀的人,所以當然每個廣告上都會有什麼strong publication record in (top tier) peer-review journals,但到底要剛畢業的人的publication要多strong其實也很難給個明確的量化標準,從系方的角度來看,他們反正就是多收幾份申請,到時候看狀況,人很多也可以直接用cv快速刷掉跟他們偏好不符合的(註三)。

寫信的好處就在這裡,直接單刀直入去問你們到底要什麼、我這樣的資歷你們會考慮嗎?我自己的經驗是,search committee的總召通常都會直接說他們最在乎的是什麼、這樣的資歷他們會或是不會考慮。好比說,雖然是入門級的助理教授的職缺而且專業領域完全契合,但他們可能偏好已經有過兩三年博後經驗、有很多國際合作經驗的人,又或者是他們偏好有申請過grant的經驗的人等等的,每個系所要的真的不盡相同。如果沒有回信,那也不錯,因為大家都知道求職困難、後進的焦慮,廣告信上說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寫信問,但寫了卻是已讀不回,不也透露了很多事情?——不回信不只是說明了自己大概沒有機會,還有這位總召的人格特質。我自己是不會想要跟這種人當同事。

總之,我自己找哲學界的第一世界的學術工作的經驗總結下來,大概是這樣子:

(一)如果沒有任何single author作品且不是業界的名校,把時間這項珍貴的資源通通花在把第一篇single author的作品生出來應該是比較明智的選擇。因為,如果目標是繼續待在第一世界,以目前僧多粥少的狀況來看,不是名校且沒有任何publication,要爭取到在第一世界的博後缺的機率近乎是零(註四)。

(二)如果有沒有任何single author作品但是是業界的名校,可以認真投跟自己領域高度相關的博後缺,tenure-track助理教授機會在這個世道來說,還是比較渺茫,建議與指導老師或mentor討論一下要不要投入時間成本在這上,還是說把時間拿去衝論文發表會比較好。這是因為,大家當然知道初出茅廬的博士生的論文發表的量、拿過的external funding當然不能跟已經做過博後四五年的人比,所以很多廣告上也會說會按照職涯的階段去做相應調整(relative to career stage),所以一個一畢業就有一篇在a*期刊的人跟一個畢業四五年有兩篇在a*期刊的人比,前者不一定馬上會被刷掉,因為一畢業就有發表在a*期刊的人當然在這個職涯階段來說是很有競爭力的,所以,能的話,跟有在search committee過的mentor多討論一下會比較好。

不過我是覺得,其實只要去看一下近幾年拿到自己在考慮的那個系所的助理教職的人的cv,心裡大概就有個底了——如果你發現你想投的那間學校先前錄取的助理教授學經歷海放你,那真的也不用覺得自己有投有機會。一切的一切,最重要的都是publication。no publication no talk。而從送稿到最後正式放到期刊的網站上一般至少要半年來說,把時間花在根本不屬於自己的機會而不是認真數p是真的非常不智。


(三)如果基本的條件都具備了(學位已經到手、有至少一篇single author的paper了),但是看廣告信看不出個所以然,就直接寄信問清楚,不用自己拼命的小劇場、猜心猜半天。這當然不是說任何蠢問題都可以寄,寄信還是要慎重。大家看得出來這信是已經先深思熟慮過了還是來亂的。

我自己沒有太多被第一世界的學校shortlist  tenure track助理教授的經驗(博後到是有幾個),不過我有個有趣的before-after經驗,或許可以給大家參考一下。

那個好心的告訴我有222人申請的那間學校,是哲學界內大家多少有聽過的學校,同時在諸多不可靠的世界大學排名中,也穩定排在世界百大內,我第一年時直接被刷下來,但是隔年他們剛好又開我這個領域的缺,這次再投我就有被shortlist拿到第一輪的面試。

我能想到的因素主要就三個,第一個是第一年的時候我還沒有正式拿到博士學位就投,從資方的角度來看,我當時就是還沒有拿到學位、相對高風險的人,其他還有221個人,誰要賭一個還沒拿到學位的人?第二個則是論文出版數的變化,第一年時我的出版狀況是一篇single author兩篇co-author在業界內的好期刊,第二年則是又多了一篇single author跟一篇book review在業界內的好期刊,但我自己覺得book review應該不是重點,畢竟很難在book review裡面提出什麼創見,學術界在乎的是originality。最後則是教學經驗,比起之前投,後來這次投履歷時又多了更多教學經驗。總結來說,我想讓我拿到助理教授的面試機會的關鍵應該是學位跟N>=2 的single author的作品,證明我有能力獨當一面(註五)。但我的經驗真的很有限就是了。

這邊沒有討論到所有的入門層級工作,比方說adjunct或是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以及牛津跟劍橋的Junior Research Fellowship就沒有cover到。adjunct跟vap我自己沒有相關的求職經驗,而且,我想,會看這個粉絲頁的朋友應該大部分都沒有外國國籍或居留權,對沒有外國居留權的台灣人來說,真的也沒有太多爭取這些機會的餘地以及意義。至於Oxbridge的JRF,他們性質很特殊,申請也非常費時,建議查詢看看之前拿過JRF的人他們的學經歷,自我評斷一下自己有沒有機會,如果覺得有,那再跟指導老師或mentor問問看他們知不知道JRF的玩法,如果老師他們剛好都不曉得的話,那你應該也沒有什麼機會。

--

註一:荷蘭就會非常在乎新科博士有沒有拿到荷蘭版的科技部計畫「VENI」的潛力,但美國的教學型liberal arts college就不在乎這事,他們是真的比較注重教學,但他們的教學負擔也會真的很吃重就是了,而且寫他們的motivation letter要花很多心力,他們會很想知道你到底為什麼會想要去他們那裡教書,當然不能寫因為我需要一份工作,要各種花式稱讚花式吹捧......總之,這個些事情因國家、學校性質而異,要多做一些功課。要了解這些東西,真的不是普通的耗時。

註二:比方說歐盟的Marie Skłodowska-Curie Actions就是不分領域不限國籍大家都能申請,但也因為這樣,這個機會非常的競爭也非常的看運氣(你不知道會不會被根本不是你的領域的人審到),除此之外,像英國的Wellcome Trust Foundation每年都有兩輪的申請機會,只要研究計畫跟bioethics有關的都可以申請看看。每個國家或多或少都有這些東西,不過這種外部單位的機會,通常都要自己先找好願意收留自己的校系跟supervisor,學校跟老師那邊也要出非常多的文件來向這些funding bodies解釋為什麼某某某真的非常適合來這邊做這樣那樣的研究,還要說明某某某為什麼會是這個領域的明日之星之類的,所以這方面的機會要及早去跟自己心儀的收容中心聯絡,看他們有沒有意願收留自己。整個過程當然非常的耗時耗力而且運氣成份也是很大——首先,要找到自己能申請的機會,其次,要跟可以收留自己的單位還有老師聯絡,再來,要開始寫官僚文件以及按照對口單位的要求編輯研究計畫,最後,還要面試。

整輪下來從開始聯繫到通知結果,常常超過半年,然後最後收到結果時可能各種傻眼。我聽過最可怕的鬼故事(真實故事)是,某某教授(full professor)寫了一個bioethics的研究計畫,後來開獎時發現沒中,因為其中一個reviewer說某某教授是philosopher不是bioethicist,這個案子某某教授沒有專業知能可以執行。酷吧!根本是那個reviewer沒有專業知能來審某某老師的計畫,但那個reviewer就是可以這樣亂dis別人明明寫得很好的計畫。鬼故事族繁不及備載,僅挑這個最具代表性的分享。

註三:根據我的mentor的說法,他們在審申請文件時,第一輪就是看cv,每份cv給的時間不會超過一分鐘,大部分的人在這關就會被刷下來了。大家會有聽過的第一世界的學校,search committee看的重點就是畢業學校、論文發表(以及你是發表在哪,太次的、沒聽過的,基本上是扣分)、有沒有拿過external funding(評估未來幫系上去外面要錢的能力有多強)。因為大家不會花太多時間看,所以這幾個資訊一定要塞進第一頁,而且排版一定要簡潔美觀大方好讀,稍有紋飾卻又不過度花俏使人心生厭惡。過了這一個聽起來非常膚淺的第一關後,cover letter跟研究計畫等文件才有見光的機會。

此外,因為這一關就是如此的膚淺,所以發表在第一世界的人沒聽過的期刊著作、翻譯著作、book review都不會有太大的加分效果。哪些期刊是有幫助的期刊業界是有一定的共識的,如果不知道的話可以用journal ranking跟 Leiter's Report這兩組關鍵字 google一下,Brian Leiter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做一次民調。很多人討厭Leiter做這些事情,但其實他的blog上的評比跟大家自己心裡的排名不會差太多。不過當然有些比較specialised的好期刊Leiter's Report沒有討論就是了,但我想,都知道是好期刊了,那就投啊,Leiter’s Report本來就只是參考而已。至於翻譯著作跟book review沒有太大的加分效果的原因是因為lack of originality。這聽起來是好像滿殘酷滿膚淺滿白人中心主義的,但是這是人家的場子,只能照人家的規則玩。

--

臉書連結